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是第16443359位访客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详情

“抗击疫情,动研所在行动”线上作品展示系列

2022年04月08日 来源:

01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在!
(文章+配音)

作者:吕琦

 

 
 
 
0:00
 
 
0:00

  有人说2020年是充满魔幻的一年。还清晰地记得跨年前的科室聚餐,大家欢声笑语迎接新年。而就在新年前夜,新闻上一丝不寻常的信息很快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所里第一时间启动了关于此次新冠疫情的应急攻关工作。至此也让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工作生活变成了一段非比寻常、终生难忘的经历。

  动研所是一个有着光荣抗疫历史的先进集体,从03年SARS、到09年的H1N1、从13年的H7N9到16年的ZIKA和MERS疫情,每一次疫情来临的时候都有着动研所不平凡的身影,这些荣光也让我们从入所的第一天起就倍感骄傲和深感责任,当然也希望能有机会上阵立功。

  只是没想到这样的机会来得太快,历史竟有着这样高度的重合,再一次将大任放在了我们这代动研人身上。我们感染病平台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2岁,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在疫情攻关中上演了一幕幕默默奋战、团队协作、温暖善良的感人故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认识团队里这些闪闪发亮的动研人的感人事迹。

  身先士卒

  鲍琳琳老师,她是团队里唯一经历过03年非典之战的科研斗士,是我们团队的主心骨,更是国内青年一代在实验动物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一位10岁孩子的母亲。在这次疫情期间,她义不容辞地担起疫情攻关的重任,既是团队的指挥员也是指导员,在疫情前期统一大家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验方案,规范工作流程;同时负责所有工作节点和难点的把关,带领大家完成每一件所里交给的任务,让抗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在抗疫期间,除了交流工作,大家听到鲍老师说过的最多话就是“辛苦了”,“快休息”,“吃饭了吗?”…… 记得每一次从实验室里出来,汇报完工作,鲍老师总是叮嘱大家有时间就要多休息,注意身体。因为疫情期间恰逢春节假期,所里食堂不能正常运转,大伙只能凑合着泡面、面包这一类的快餐食品,鲍老师经常从家里拿来牛肉干、牛奶等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来给大家补充营养。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鲍老师还非常注意我们这个80、90的团队里每个成员的日常情绪,怕大家因为日益繁重的科研工作而影响情绪和与家庭的关系。每当团队里有人情绪不高时,鲍老师就会关切的问“是不是家里人不支持你工作了,是不是父母来了不能陪他们过节了,是不是你家孩子想你了……”

  在科室里我们可以看到,拿主意做决定的是她,忙里忙外的是她,承担着巨大压力的是她,每天工作时间最长,最晚走的还是她……正是因为有了鲍老师这样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科室人员个个奋勇争先,努力上进。

  中流砥柱

  他们是科室里的中坚力量,是各个关键实验岗位的直接负责人,承担着异常繁重的实验工作,也是每个年轻家庭里的丈夫、妻子,有着如你我一样的普通生活。

  李枫棣,2009年入所,80后,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已历经甲流、H7N9等多次应急工作,每次都能出色完成各项实验任务,此次新冠疫情他主动承担起较为繁重的P3动物实验工作。还记得他进入公关组的前几天,因为身体不适刚到医院检查身体,医院给出的诊断是有严重的高血压、高血脂,当时团队里人还开玩笑“说他年纪大了,可以退休了”。可就是这样一位“老”科研人员,毅然担负起了疫情动物实验部分的重任,在实验室负压环境下,身着厚重的隔离服,每天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吕琦,同样是09年入所的80后,在此次抗疫工作中承担着体外实验工作,它是所有后续实验的前期基础,每一步都关系着整个实验的进展和结果。她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妻子,文静的外表下透着一股韧劲。在实验操作上游刃有余,实验步骤上严谨细致。同时在抗疫期间,这位温柔的小姐姐以她特有的温暖安定的方式为大家鼓劲,默默地影响和引导着科室里更年轻的同事们。当问起她应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我们听到的并不是辛苦,劳累之类的,而是因为长期佩戴口罩而留下的勒痕影响了颜值。就是这样一位工作严谨、温柔坚定的实验人员历经千帆也没有卸下偶像包袱。

  未来可期

  一个团队里总有年轻的后备力量,他们在角落里积蓄着自身的能量,待时机来临,总是会爆发出强而有力的能量。


刘明娅、戚菲菲、龚姝然(从左至右)

  戚菲菲,入所3年,85后年轻博士,从刚毕业的象牙塔到工作中的科研新人,在这次抗疫工作中,像一位有经验的老将一样冲在一线。不但承担着免疫学的相关实验工作,还负责处理和分析繁杂的实验数据。她乐观、开朗,是团队中的开心果,只要有她的地方就有欢笑,她还时常担任科室的医疗顾问,给大家因工作劳累而出现的身体异常进行各种诊断,而她丰富的医学知识主要来自于百度和知乎。



王冠澎(上) 邓然(下)

  王冠澎,邓然,是团队里的90后,他们是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在不同的岗位上负责以及协助实验的工作,虽然年纪不大,但做起实验来认真娴熟,丝毫没有年轻同志的稚嫩。他们中有二次元宅男,有京剧大家,休息的时候都有着各自的爱好,但是为了疫情他们也放弃了假期、放下了爱好,全身心的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

  陈霆,85后,是这个团队的外援,在疫情攻关初期,他主动请缨加入我们战队。这个外援绝对是最称职的外援,他奔波于应急的各个角落,实验中能看到他的身影,应急团队的物资补给也是他负责,每天早上他都给大家沏好茶,让大家进入实验室前能喝上一口香甜的茶水,他如此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团队中的每个人。

  刘明娅,团队里唯一的学生,今年研三,在即将毕业的一年里遇到了疫情,在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其余学生都放假回家,但是她却主动留了下来,一个人住在所里,她一边协助老师们进行PCR检测和一些外围工作,同时也未落下繁重的课业,在完成每天的应急任务后,总是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完成自己的课业。虽然她也想念自己的父母,但是她深知更重要的是和老师们一起完成疫情公关,并且认真细致的程度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信任。这样的你们,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有人说疫情是一块试金石。在这个大地上,也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团队,齐心协力,默默奋战,才能护佑起祖国的安康。我们也为身在这样的团队而自豪,当有一天回首往事,我们会记起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更会自豪的对自己说一句: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在!

 

 

02

战新冠
(诗歌)

作者:董蕴涵

新冠肆虐点狼烟,举国戮力战凶顽。

动物模型乃良策,巾帼挂帅跨玉鞍。

报国不念千里远,亲人有泪方寸间。

一支笔,一竿身,一念动,一队人。

义高天下为己任,穷且默默以耕耘。

夜色昏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填。

琅琅达旦无眠日,出入鬼门千百回。

万千积累一朝动,模型一出惊世人。

识本原,探幽径,评时苗,筛药丸。

我方渐强敌渐弱,山气日佳飞鸟还。

毒魔多变如梦幻,终是悠悠行路心。

顽瘴不灭心不宁,青鬓不再为平戎。

横戈马上八百日,梦醒已是霜雪身。

莫叹天涯亲人远,春回堤岸在眼前。

 

 

03

向动研所抗疫团队致敬
(书法)

作者:赵怡红

 

 

04

不一样的工作餐
(摄影)

作者:周军浩

  “不一样的工作餐”

  时间:2020年5月1日

  人物:动研所新冠疫情防控攻关组

  背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动研所新冠疫情防控攻关组成员一直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为了给攻关组减压,工会开展了“疫情过后最想做什么?”的调研,有的想去旅游,有的想睡三天,有的想吃火锅…。最后工会联合食堂,购买食材,职工们带来电磁炉,在劳动节中午,开展了“不一样的工作餐”活动。

05

战役诗歌
(图画)

作者:刘明娅

 

06

疫情攻关宣传画
(图画)

作者:宋霖婧

07

一心移疫
(书法作品二幅)

作者:陈倩

 

 

08

冬去春来,疫情终将散去
(图画)

作者:石英杰

 

09

致敬动研所新冠应急攻关组
(书法)

作者:张亚青

 

10

党员应尽的义务
(图文)

作者:管博文

  在疫情爆发的初期,管博文作为一名党员,积极参加到南纬路2号院社区的防疫工作中,负责社区门口的检疫测温工作。在当时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不惧感染风险,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都需要保持这种精神,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

 

 

11

韩云林个人事迹
(文章)

作者:韩云林

  韩云林,自2012年入所以来,一直从事与病理相关的技术工作,曾两次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年度先进工作者”,在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实验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大小鼠解剖”和“动物抓取保定”一等奖。

  动研所是一个有着光荣抗疫历史的先进集体,从03年SARS、到09年的H1N1、从13年的H7N9到16年的ZIKA和MERS疫情,每一次疫情来临之时都有着动研所不平凡的身影,这些荣光也让我从入所的第一天起就倍感骄傲和深感责任,当然也希望能有机会上阵立功。只是没想到这样的机会来得如此快。

  2019年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所里第一时间启动了关于此次新冠疫情的应急攻关工作,当我接到研究所通知时,毫不犹豫即可取消春节假期,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一线工作中。和同事们一起披星戴月以高度的热情,稳定的实验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保障了一次次的应急工作的顺利完成。

  虽然我的工作只是动研所科技攻关战线上的一个微小环节,但至此也让我原本平静有序的工作、生活变成了一段非比寻常和终生难忘的经历。

  当有一天回首往事,会记起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更会自豪的对自己说一句: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