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模型信息平台收录肝切除诱导小鼠肝再生模型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肝癌新发病例数41万例,位居第5位,但是肝癌死亡病例数却高居第二位。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和饮食双重因素影响。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微量元素等都与肝癌发病相关。
由于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明显的特异症状,常规的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无明显效果,肝脏病变部位切除是治疗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发掘肝脏再生潜能是术后病人得以存活的关键,因此,对肝脏的再生机理进行研究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2/3肝切除诱导的肝再生动物模型,最早是1931年由Higgins和Anderson在大鼠中使用,他们切除了大鼠四叶肝脏中的两叶(约占整个肝脏的2/3),用于研究肝脏再生。在后续的研究中因为大鼠操作相对方便,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大鼠进行肝再生的研究。2003年时Greene和Puder为开发了一种新颖、快速且安全的小鼠部分肝切除技术,他们确定了小鼠肝脏七个叶的相对贡献,并切出来左前叶、左后叶和右前叶切除,大约占总肝脏体积的68%。同时作者还将手术的麻醉方法改为异氟烷气体麻醉代替传统的三溴乙醇、氯胺酮和戊巴比妥,并把小鼠放在加热垫上防止小鼠体温流失,从而减少小鼠因手术引起的死亡。随后小鼠2/3肝切除技术逐渐成熟。其中,2008年时 Claudia Mitchell 和 Holger Willenbring对小鼠2/3肝切除手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作者在进行肝叶切除时,将三步改成两步,首先切除小鼠肝脏的左后叶,再将小鼠的中间叶(左前叶和右前叶)一起切除,这种手术方法会将小鼠胆囊摘除。2014年时该课题组对小鼠的镇痛、麻醉剂的选择及体温的控制也给出了如下补充:(1)为了防止麻醉下的小鼠体温过低,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将小鼠放在暖垫上。(2)术后关闭腹膜后,在关闭皮肤前,将0.25% (wt/vol)盐酸布比卡因溶液(最大剂量8 mg/kg)滴于切口处。(3)术后使用盐酸丁丙诺啡0.1 mg/kg维持镇痛,之后每8-12小时注射一次,直到术后第2天结束。后续关于小鼠肝再生模型的构建多采用以上两种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龚佳男课题组根据2008年Claudia Mitchell 和 Holger Willenbring报道的2/3肝切除诱导的小鼠肝再生的方法及2014年报道的改进方法掌握了2/3肝切除诱导小鼠肝再生的手术操作,并且结果具有高度可重复性,为研究肝脏再生提供了有效的模型支撑。
该模型信息已提交到国家动物模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简称信息平台),信息平台致力于实验动物资源与疾病动物模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更好的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助力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咨询及订购。我们欢迎致力于实验动物领域研究的各位专家在我们的平台分享您的研究成果,也欢迎各位专家在我们平台开展动物模型相关技术的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