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您是第16426160位访客
首页 > 机构概况 > 组织机构> 详情> 挂靠机构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2012年12月23日 来源: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社团组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科学春天的大好形势下,实验动物学界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迫切希望开展实验动物学术交流,呼吁成立中国实验动物专业学术团体。研究所作为当时我国最早的唯一以实验动物科研、教学和生产为主要任务的科研机构,牵头负责筹建工作。在专家的呼吁和努力下,1987年4月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同年,学会加入中国科协,并在国家科委王仁武、研究所卢耀增、方喜业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分别以国家代表和科学家代表身份加入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ICLAS)。

  1987年学会举行成立大会,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出任第一届理事长。1991年研究所所长卢耀增担任第二届理事长;1997年12月卫生部科教司司长刘海林担任第三届理事长;2004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常务副院校长刘谦担任第四届理事长;2008年9月卫生部副部长刘谦连任第五届理事长。研究所领导方喜业、史顺娣、秦川先后担任秘书长。作为挂靠单位,研究所为学会提供办公场所和专职工作人员,承担起学会秘书处大量的日常工作。
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在各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科技中心工作和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展需要,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业务职能逐步巩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培训,促进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以及实验动物科技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促进民间科技合作,促进我国实验动物行业法制化管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举办学术会议,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1989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此后每两年一次,相继组织了8届。年会评选“协和奖”优秀论文,质量和规模逐年提高,学术影响日益扩大。除年会外,还组织专题或跨学科、跨部门的国内会议,如2009年召开的2009′中国实验动物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论坛、实验动物与药理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多次组织在华召开的国际会议,如1992年主办亚太地区实验动物国际会议、1995年承办国家科委召开的第四届中日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学术研讨会、2005年与ICLAS联合主办了国际实验动物专题研讨会——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2008年与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了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第三次会议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这些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学会赢得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增进了我国实验动物学界与国际、地区同行组织和专家的交流,展示了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促进了学会学术交流国际化,推动了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发展。2009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2008-2009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报告》,由中国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该书的首次发行,对促进社会各界,尤其是交叉科研领域了解、关注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动向,推动实验动物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出版学术期刊,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争鸣和信息交流园地。1991年学会主办的第一本学术期刊——《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诞生。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刊名题字,并亲笔撰写了创刊词。1993年《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创刊,作为对杂志学术层次的补充和提升。为了更准确地诠释实验动物科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意义,与国际发展趋势接轨,2003年《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更名为《中国比较医学杂志》。随着实验动物事业发展的需要,两刊先后扩大刊载量。2006年《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07年《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1年以来,两刊先后被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中心的《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2009年两刊入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WPRI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2008年1月,两刊编委会换届,制定了编委会章程和第二届编委会工作规划。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年机构用户总计3184个,国际个人读者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年机构用户总计3121个,国际个人读者分布在17个国家和地区。
  组织专业培训,开展我国实验动物学科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实验动物领域的培训需求和热点,先后举办了21期培训班,其中专业技术培训10期,管理培训1期,上岗培训10期,涉及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检测技术,实验动物环境、设施、设备检测技术标准化,实验动物检测实验室认可,实验动物显微外科手术,实验室生物安全、小型猪应用、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医学等,其中有3个培训经申请批准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07年至2009年为823名从业人员办理了北京市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其中有在读研究生194人,换证人员58人。2008年,组织翻译了英国RSPCA出版的实验动物审查参考资料《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良好操作规范》、《基因工程动物饲养和管理良好操作规范》,广泛发送;组织专家编写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实验动物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加强国际交流,推进我国实验动物事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定期组团参加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外同行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积极为青年学者创造出国交流和展示的机会,经学会推荐,2002年至2009年有8位青年学者先后获得日本实验动物学会颁发的“日本实验动物学会国际奖”;有2位获2006年、2008年“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5月,学会与日本、韩国实验动物学会共同倡议成立了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其宗旨是加强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实验动物科学界之间学术、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学会秘书长秦川教授代表中国参加了AFLAS理事会,当选为2006-2008年度AFLAS主席,并负责主办2008年AFLAS第三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学会在亚洲实验动物同行组织中占有主要地位。
  设立表彰和奖励,发挥学会在科技评价中的优势和作用。2004年学会设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贡献奖”,组织了首次评选,表彰为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专家,在第六届学术年会上向钱信忠、方喜业等9位老专家颁奖;2008年组织第二次评选,王太一、前岛一淑等18位德高望重的中外专家获奖。为激发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2008年4月学会正式向科技部递交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设奖申请,9月获得批准。
  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普活动,当好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1988年、2001-2003年学会组织专家参与制定、修订《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2001年组织专家编写实验动物国家标准,2005年发起建立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1)。主动开展有关实验动物福利保护立法工作的有关资料收集和调查咨询,以及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等工作。注重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出版科普专著,积极参加了全国科技周和科普日活动,普及疾病防治与实验动物科学基础知识,深受群众欢迎。
  完善组织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截止到2009年底,学会已有个人会员2585人、单位会员24家;按业务和专业交流需要划分,注册了14个分支机构,其中包括学术、教育培训等7个工作委员会,以及农业实验动物、灵长类实验动物、水生实验动物等7个专业委员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15个省市相继建立了省级学会,5个省市(包括苏州)建立了协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适应学会职能建设和业务发展需要,2005年学会网站建成并正式运行。2009年网站进行改版,调整和丰富了各级栏目,实行信息动态管理,增添了个人会员、会议培训、论文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服务系统,逐步成为学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联系并服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与会员的重要途径。各省级学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成为当地具有相当影响力、号召力和活力的学术团体。2006年全国实验动物学会联席工作会议在沈阳市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与各地方学会合作的方案”,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的统一指导下,加强学会间的联合。

 

学会网址:http://www.calas.org.cn/